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需要创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耿申
当今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不断完善德育内容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从德育方法的角度看待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保障,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创新,有助于全面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方法创新的本质,是对抽象的德育方法根据当下变化了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化加工,使之变成具体的应用方法。抽象的德育方法和具体的德育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概念化的方法,具有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的特征。比如,“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就是亘古不变的德育原则;“说理教育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共情理解法”等就是稳定且有效的德育方法。后者是还原到具体情境中的方法,具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所谓德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求每个德育工作者都要在充分理解科学、抽象、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力发挥自己的教育想象力,通过对概念化的德育方法进行情境适应性的改造和加工,使学生得以深化道德认知,体悟道德情感,付诸道德行动。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挖掘传统德育经验。我国的“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都是两千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重视挖掘这些传统方法的现代价值,可使德育工作变得更有深度和厚度。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学习经典德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一切从儿童出发;裴斯泰洛奇的“爱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权威来自爱和责任……近代教育开启以来,德育新理论不断涌现,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尽的理论资源。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开展德育科学研究。德育方法的研究包括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等。许多学校自发开展的德育方法实验研究或行动研究,用科研的方式尝试了许多新的德育方法,有些方法获得了推广应用。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所开展的学科渗透德育的行动研究,把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道德认知的发展,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和体验,学生道德思维与道德行动的统一,都需要家校社三方形成一致的认识,采用一致的方法和行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