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商圣街道办事处:南水北调移民路 移民精神铸丰碑
今年是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为弘扬移民精神,激发干事创业斗志,12月17日,淅川县商圣街道开展“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宣讲活动”,特邀县委党校原副校长侯林镐同志和县移民精神宣讲报告团的同志们来到商圣街道进行宣讲,街道班子成员、全体干部职工、社区干部到场聆听宣讲。
首先由县委党校原副校长侯林镐同志做主题报告,侯校长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年的伟大成就。至目前,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沿线45座大中城市受益,1.85亿人喝上“南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释放,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向北方调水,连接起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在中国版图上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
接着,侯校长着重向大家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动工前所经历的移民挑战。上个世纪,淅川因修建丹江口水库,先后移民20.2万人。这次为了南水北调工程顺利进行,淅川人民继1959年和1966年两次移民后再次进行大规模搬迁,面对繁重的移民任务,移民干部们“5+2”、“白+黑”,连轴工作冲在一线,科学决策、统筹部署、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2009至2011年间,累计移民16.6万人,且在市内7个县和谐安置10万余人,创造了共和国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
县移民精神宣讲报告团的同志们进行演讲报告,报告团的同志们围绕移民精神,慷慨激昂地向大家宣讲了移民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一心扑在移民工作上,用一腔热血化解矛盾纠纷,用汗水和泪水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标本”何肇胜因南水北调工程一生辗转、默默付出,他曾说“国家需要咱就搬,到哪儿都是中国人。”他们的感人事迹,都深深地彰显着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移民精神。为了南水北调,16.6万移民群众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淅川人的悲欢离合,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库区人的大爱无私。
最后,报告团的同志向大家介绍了淅川“为把清水送京津”所做出的贡献。南水北调工程,淹没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180个小组,200多家企业单位,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为了保证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提出:“把政绩融在碧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并转环保不达标企业350余家,有6000多名职工因此下岗转岗;植树造林面积每年以12万亩的速度强力match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45.3%,淅川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支持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报告团激情澎湃的演讲,令全场观众热泪盈眶,深深地被淅川人民身上的移民精神所打动。通过此次宣讲活动,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并牢记淅川移民历史,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淅川各项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