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卫生局关于印发《淅川县2015年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
淅卫字[2015]10号
淅 川 县 卫 生 局
关于印发《淅川县2015年卫生工作要点》的
通 知
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淅川县2015年卫生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5年3月16日
淅川县2015年卫生工作要点
一、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巩固基层医改成果。
一是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我县五家县直医疗单位已于2014年12月11日全部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2015年,要按照《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豫卫发[2014]2号),将综合改革全面引向深入。以坚持公益性质为方向,以破除“以药养医”为关键,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联体”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鼓励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二是巩固基层医改成果。进一步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在巩固完善乡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全县村卫生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管,促使村级药品零差率销售落到实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各医疗机构须规范使用药品(疫苗)电子监管系统。
二、持续改善医疗条件,保障经济良性发展。
一是加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县医院整体迁建项目,要完成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三大主体建筑建设和内外装修的大部,以及部分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县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总投资3710万元,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厚坡、老城两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总投资270万元,建筑面积1823平方米)和九重、寺湾两个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总投资60万元,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完成23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总投资115万元,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二是购进一批相对高端、大型的医疗设备。县二院计划中的64排螺旋CT、1.5T核磁共振以及部分中心乡镇卫生院需要更新换代的医疗设备,要逐步配置到位。通过对设备的升级,提高全县医疗诊断能力和综合实力。三是创建一批特色重点专科。抓住京淅对口协作机遇,建设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重点专科,以点带面提升全县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和整体医疗水平。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制定并落实人才培养近、中、长期计划,建设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招录培养、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卫生人才在职学历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工作,加强村医培训,全面提升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继续落实医疗专业本科以上毕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进入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如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二级医院每年引进1--3名硕士生,每年选派5--10名技术骨干到国家级医院进修学习,有条件的可选送至国外医疗机构进修培训。五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注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整合优势资源,打破单位、学科界限,组建技术攻关小组或科技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提高我县医学科研水平。二级医院发表省级以上论文每100张床位不少于3篇,科研立项或成果每年不少于3项,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每年不少于5项。建立完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卫生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六是继续实施“一揽子”措施,促进医疗单位的经济实现良性发展。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病人外诊外转率,促进县域卫生经济的良性循环。2015年,全县医疗单位业务收入较2014年增涨20%以上。
三、做细做实公共卫生,真正惠及服务人群。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35元提高至40元,新增部分继续向基层卫生服务和村医倾斜。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模式,并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推广团队服务、签约服务,把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到位,提高居民满意度。做好项目监测评价,完善考核方案和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日常考核和第三方考核结果的应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考评,除了建档率和建档质量外,要侧重对慢性病、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和其它各类病人的检出率、发现率以及随访、治疗、管理率。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辖区人口数的6%和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0-6岁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保持在75%以上。
疾病控制方面,一是推进完善体系建设。强化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增强疾病防控力量。加强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管理。按照《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普遍设置疾病预防控制科室。加强医防合作,落实疾控工作任务。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和督导,考核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完善疾控工作综合评比制度。二是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深入开展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规范开展AFP和麻疹病例调查与处置,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努力降低麻疹发病率,进一步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水平。三是做好传染病防治和其它工作。加大艾滋病综合防治和结核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新发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疟疾等传染病防控工作。逐步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探索完善慢性病防治体系,加快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建设进度。继续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完善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业务管理。
妇幼保健方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严格母婴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准入。做好儿童和孕产妇保健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产前诊断(筛查)技术管理,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补服叶酸、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配合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加强产科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转诊救治体系,保障母婴安全。
卫生应急方面,围绕“一案三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治),有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卫生应急装备建设和人员培训。健全卫生应急机构。全年开展1--2次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举办两期卫生应急队伍培训班。
四、科学编制卫生规划,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认真研究《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组织开展全县“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实施终期评估,编制完善“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规划为遵循,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切实提高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公平性和综合效率。二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以“安全、质量、效率、费用”为重点,巩固实施“十大指标”监管和医院评审评价成果,推进医院管理创新。狠抓医疗安全管理,强化重点专业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等制度,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做好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工作。三是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深入贯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和“优质服务60条”,巩固“三好一满意”活动成果,大力开展“先诊疗后结算”、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便民惠民措施,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四是深化“平安医院”创建。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完善“三调解一保险”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落实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强化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积极稳妥处置医疗纠纷,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创造安心、放心、舒心的工作环境。五是加强院前急救和县乡对口支援工作。持续完善城乡医疗急救体系,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认真落实《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规范疾病应急救助资金支付。继续加强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按照《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的若干意见》(淅卫字[2013]28号)要求,落实好县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
五、坚持依法行政管理,强化卫生监督执法。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行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重点抓好系统内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集中教育及依法执业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增强依法执业、依法行医意识,依法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规范卫生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按时办结率达到100%。推进党务、政务、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开展对《献血法》、《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国家“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试点”工作。以创卫为契机,创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示范街区,提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以“示范卫生监督机构”创建为载体,全面实施卫生监督“4+4+1”综合考评。完善医疗卫生监督五项制度,加强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建设。认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三是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持续开展“卫监行动”、“亮剑行动”,严厉打击“黑诊所”、非法开展医疗美容、口腔诊疗等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净化医疗市场。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规范个体诊所。启动实施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行为全面达标。开展以医疗广告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为重点的专项监督检查,集中开展消毒产品、涉水产品专项治理,探索建立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长效机制。
六、充实科室内涵建设,加快中医中药发展。
一是完善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项目。以乡镇卫生院“中医堂”、县直综合医院“仲景苑”和“示范中药房”建设为载体,发展中医科室,充实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完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抓好县级中医院达标建设。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二是打造中医“治未病”制高点。县中医院的“治未病”中心,在巩固全市领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发建设,向全省一流看齐。三是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仲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并与休闲、旅游、文化、传媒等领域相结合,实施“八位一体”战略,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四是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国医大师唐祖宣和“南阳中医大师”、“南阳中医十大名师”、“南阳名老中医”效应,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关注中医、支持中医、应用中医。推进民间中医绝技挖掘、传承、引进工程。稳妥推进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七、深入改革支付方式,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提升各级监管队伍的监管能力,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改革传统的新农合医保按项目付费的后付制模式,全面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综合支付方式改革,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保障新农合基金安全。2015年,要在落实完善重大疾病保障和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的同时,重点做好两项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按病种付费制度。按照全省确定的62个按病种付费病种,进一步完善临床治疗路径,能纳入的必须全部纳入,以此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遏制医药费用的过快过度增长。二是认真落实常见病定额补偿制度。定额补偿对引导参合人员合理就医,防止病人无序、盲目向大医院流动,具有积极的经济杠杆和利益导向作用。2015年,要将全省确定的阑尾炎、剖宫产等25种常见病,全部纳入定额补偿范围。
八、加快推进信息建设,努力打造智慧卫生。
一是全面完成居民健康卡受理环境改造。我县是市里确定的居民健康卡项目试点县,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全县卫生系统数字化建设,为全市推广居民健康卡应用创造经验。2014年,我县已成功采集居民健康卡个人信息近40万条,健康卡将于近期发放至居民手中。为了确保群众领到卡后能及时使用,必须尽快完成系统改造。第二季度,县医院要全面实现“一卡通”,乡镇卫生院统一完成接口改造,其它县直医疗单位都要及时跟进。二是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整体信息化建设进程。在重点做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结构化电子病历两大建设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远程医疗会诊等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建立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以及双向转诊,建成集医疗管理、社区服务、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努力打造智慧卫生。
九、发挥牵头谋总作用,争创国家卫生县城。
一是加强创卫工作组织协调。督促协调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分解,抓好落实,确保县城区各项创卫目标任务于2015年底基本完成,向省爱卫会递交申报资料。二是做好卫生系统自身创卫工作。重点抓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重点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防制等工作,2015年底基本完成创卫指标。
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县域卫生事业发展,拓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 形成多元化办医的新格局。按照“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发展壮大县城区(一体)、荆紫关镇、厚坡镇(两翼)的社会办医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已建成投用的城区两家民营医院(淅川县康复医院、淅川楚都医院),要加强对其监管指导,依法规范执业。公办民营体制的淅川县第三人民医院,要充分依托精神病康复医院(民营)的人才、技术等优势,努力把这家全市唯一的县级以精神病防治为主的医院建设好。已建成的位于荆紫关镇的淅川谭氏骨科医院要促使其尽快开业;位于厚坡镇正在规划建设的渠首医院,要给予资质报批、业务指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争取项目建设早日落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