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淅川县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出企稳回升、逐步向好的积极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45.1亿元,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83.8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比为 13.2:29.1:57.8,三次产业贡献率为7.1%、33.5%和59.4%。
一、供给保障扎实有力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产值36.1亿元,同比增长2.9%。夏粮因旱略减。受旱情影响,夏粮播种面积54.1万亩,产量21.4万吨,小麦单产396公斤/亩,略有下降。经济作物较快增长。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0.2万吨,增长3.2%;园林水果产量1.6万吨,增长7.8%。畜牧业生产回升。目前肉价比较平稳,生猪养殖稳步发展,上半年生猪出栏8.4万头,增长13.6%;肉类总产量1.2万吨,增长3.2 %,禽蛋产量0.5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
工业生产运行稳中向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装备制造强力支撑。在“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和产业升级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4%,贡献突出,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6.3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引擎”。部分行业增势强劲。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增幅较高。尤其是3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淅减、林吉特、胶联时代的引领下,产值占全县产值56.9%,同比增长50.8%,拉动规上工业20.1个百分点。
服务业稳步恢复。全县服务业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从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来看,元-5月,在9大行业门类中,8个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6.3%、45.5%、43.9%。
二、市场需求不断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压舱石”作用显现。工业投资增长57.1%,占全县投资的比重为59%,占比较同期提高18.8个百分点,为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截至6月底,新入库项目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工业项目33个。总投资10亿元的国力信达康养产业园(6月)和淅减产业园二期项目(7月)成功入库,打破全市连续10个月无10亿元重大项目的局面。民间投资活力增强。上半年,全县民间投资增长26.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去年47.5%增至56%,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高达178%,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2.4个百分点。
消费潜能持续释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9亿元,增长7.7%。从商品销售看,近八成商品零售额保持增长。限额以上单位18个大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呈现“14增4降”,增长面达77.8%。基本生活类消费稳健。粮油食品、饮料等基本生活类增长46.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8.1%。“以旧换新”成效显著。政策扩围提质持续显效,升级类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家用电器类增长16.3%,汽车类增长75.9%,其中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162.8%,成为最大亮点,有效释放了消费潜力。
三、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新质生产力逐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1%,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2.9个百分点,动能持续积聚。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5.4%)、新材料技术(17%)增势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5.8%,快于规上工业35.6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93.2%)表现亮眼。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上半年,在生产领域中,我县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增长23.9%,节能环保产业增长93.2%。同时,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持续显现,截至6月底,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7.9%,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5.5%。
四、财政收支承压,金融运行平稳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今年各地财政收入普遍承压。上半年,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亿元,下降11.7%;其中税收收入4.9亿元,下降3.9%;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0.1%;财政支出43.3亿元,增长6.4%。
截至6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7.1亿元,增长9.8%;贷款余额272.5亿元,增长12%;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4.3%。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县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加力巩固。下半年,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千方百计稳增长、接续发力扩内需、靶向施策激活力、高效统筹保安全,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